/

梧州2人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2021-07-17 15:47:53

2021-07-17 15:47:53

图片

图片



本届评选表彰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聚焦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全国道德模范,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今年3月评选活动启动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严格按照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实施办法,广泛组织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完成相关工作程序,于5月下旬推荐上报了候选人。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确认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322名,其中:

助人为乐类 65名

见义勇为类 61名

诚实守信类 61名

敬业奉献类 71名

孝老爱亲类 64名

7月15日、16日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登全部候选人的照片、基本情况和事迹简介。

7月15日至8月14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展播候选人广播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展播候选人电视专题片;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展示候选人事迹。

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公布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qgddmfpx2021@163.com
  • 电话

010-55624401

听取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意见


据了解,本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扎根基层、覆盖广泛,涵盖农民、工人、学生、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干部、军人、公安干警、公司经营者、企业员工等各个群体,充分体现代表性群众性。他们中既有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典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中医药力量的济世国医”张伯礼、“用渐冻生命与死神竞速的英雄院长”张定宇,“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用爱照亮山区女孩人生梦想的教育燃灯者”张桂梅,“为莫高窟研究保护倾尽一生的敦煌女儿”樊锦诗等,也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平凡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公示结束后,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将组织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确定表彰名单。


广西这些人入选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2名)


李  莎

图片

李莎,女,汉族,1999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前系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大学毕业之际,李莎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外,她情系学生,打开留守孩子的心扉,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莎姐姐”。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学校开会途中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来自四川偏远的大巴山脚下的李莎,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从小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16岁那年,她以四川达州通川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自身的经历让李莎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虽然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保研名单,却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李莎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小老师”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她课后一遍遍地单独教学习困难同学开口讲英语,她经常关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难小女孩,帮助她融入集体、提升学习……李莎还经常跟孩子们分享她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感悟,她的教学热情像一团火苗,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她说:“支教工作就是把孩子内心的火种点燃,点燃山区学生对外界的好奇,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点燃他们对改变命运的信心与追求。”

李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家访、谈心等形式向他们传递温暖。研支团策划在马堤乡东升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得知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少有机会外出,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缺乏关爱,李莎便把视角对准这里,牵头制作短片《旭日东升》,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融入其中。在“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中,李莎主动请缨,前往最偏远的三门镇。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翻山越岭,艰辛可想而知。去家访就去最偏远的学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李莎用行动实践梦想,用奉献书写人生,在西部的大山里留下青春星火,谱写出助人为乐的永恒之歌。

李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获“最美大学生”称号。


谭连乔

图片

谭连乔,女,毛南族,1969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水力发电总厂退休职工。

20多年来,谭连乔致力于公益事业,发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个人捐助物资10多万元,带领团队募集爱心物资5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精神。

1995年,谭连乔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当地一位女孩小唐的遭遇。小唐家境十分贫困,虽然学习很努力,却因家庭问题而面临失学。谭连乔找到了小唐的班主任,承诺一直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谭连乔从此开启了公益之路。

2012年,谭连乔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先后组织开展了“石山育苗”瑶山儿童成长援助计划、“蓝色梦想·爱在广西”爱心图书室等活动项目,以及“青葱课堂”“明窗行动”“陪伴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儿童带来关怀、温暖,受到群众称赞。9年来,谭连乔和爱心坊志愿者们走进都安的山山弄弄,孩子们沐浴着爱心坊传递的希望之光。都安县永安乡安兰小学有了新教学楼、食堂、宿舍和体育设施,凤山县金牙乡大平村嫩村教学点有了崭新的校舍,河池市的30个乡村学校有了图书室,40个学校的师生受益于300多节公益课堂,数以万计的孩子们有了温暖的冬衣、文具和书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谭连乔带领爱心坊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响应号召,积极参加防疫志愿服务。谭连乔和她的团队为抗击疫情筹款达154万元,组织发动募捐的口罩、手套等紧缺医疗物品、生活物资累计达40余万元。“作为公益人,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谭连乔常说的话。

谭连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2名)


唐基木

图片

唐基木,男,汉族,1990年8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金鸡镇金鸡街居民。

侠隐于市,见义而勇。他是一名普通快递员,面对熊熊烈焰,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义无反顾三进火场成功救出5人,成为最美逆行者,被称为“救火英雄哥”。

2018年5月26日晚9时30分左右,藤县金鸡镇天乐街一五金店铺失火,店主年仅3岁的儿子被大火围困在店里,危在旦夕。店主哭得撕心裂肺,呼喊着救救孩子!正在附近的唐基木听到呼救声后,立即提起2个灭火器,火速冲向店铺救人。无奈当时火势太猛,灭火效果并不明显。

火势越来越猛烈,“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令人心惊胆战。危急关头,唐基木当机立断砸开旁边幼儿园的大门,再翻越一堵2米高的石墙,冲破五金店的后门。摸索到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已昏迷不醒。他迅速抱起孩子向外冲出。此时火势已蔓延到跟前,1米以上都是黑烟,热浪扑面而来,他只能蹲下前行。

救出小孩后,他得知店主还有一个6岁的大儿子,可能也被困在店内。顾不上多想,他立即再次冲进火海,确认店主大儿子不在店内才冲出来。此时,他已被浓烟呛得直咳嗽,但当他听说还有4人被困在5楼的卫生间,而且其中有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时,他又选择第三次冲进火海,和其他赶来的群众一起救人。危急关头,他急中生智,与几名热心群众通过“麻包袋”运送的方式将婴儿安全“运送”到楼顶,其余3人通过绳子爬到楼顶,成功获救。

火势得以控制,确认再无人员被困,他便悄悄地离开了现场。事后,有人问起当时情况,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都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怎么可能见死不救”。

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2013年以来,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常常深入村屯社区、街头巷尾宣传消防知识,累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3万余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坚守一线,为居民配送蔬菜、水果、药品、生活用品等物资,义务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

唐基木荣获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广西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崔译文

图片

崔译文,女,汉族,1999年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面对凶徒冰冷的尖刀,为了保护同学,崔译文挺身而出,身中8刀。崔译文见义勇为的壮举感动全社会。

2019年3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崔译文和同学小梁晚自习后结伴回寝室,一男子持尖刀紧跟在后。崔译文知道凶手的目标是小梁,认为不会对自己下手,便用力将小梁推开,大声叫她快跑,自己挡在前面为小梁争取逃跑时间,没想到却被男子猛刺两刀。男子很快追上小梁,小梁身中多刀倒在血泊中。崔译文顾不上疼痛,捂着伤口挣扎起身,用自己的身躯紧紧地护住小梁,自己再次身中多刀,鲜血直流。男子丢下尖刀逃离现场。

此时已经浑身是血的崔译文,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伤严重,始终紧握住小梁被划伤动脉的手臂帮其止血,一直等到医护人员赶来。在抢救室内,崔译文多次要求先抢救重伤昏迷的小梁。经检查,小梁身中16刀,如果不是崔译文用身体挡在前头,后果不堪设想。而崔译文身中8刀,其中有3处为贯穿伤,她的肝被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深深的伤口,胸口到腹部还有一道长达17厘米的伤口。崔译文在ICU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

回忆起自己的举动,崔译文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知道,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勇敢背后是家风传承,父亲崔宏伟也曾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父亲一直是崔译文引以为豪的榜样。

瘦弱身躯蕴含巨大勇气,崔译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勇敢与担当。如今,她已康复,回到校园。她在家乡浙江宁波奉化成立崔译文绘星志愿服务队,为抗击疫情、帮困助残、关爱老兵等公益事业凝聚力量、奉献自己。疫情期间,她主动报名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数十天坚守一线,挨家挨户开展摸排登记等工作。

崔译文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被授予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2名)


陆秀缎

图片

陆秀缎,女,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陆秀缎信守“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承诺,诚信立业,致富后不忘初心,回报桑梓,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摘帽,用行动树起一面党员干部献身脱贫事业的光辉旗帜。

以品质立信,铸就诚实守信典范。1998年,陆秀缎瞄准市场需求,率先在东养村百冠山种植芒果。她深知唯有以诚信为本,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在她眼里,容不下任何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破坏诚信的行为。事实印证,她的百冠芒果个大味美品相好,赢得各地果商赞誉,成为百色乃至全国驰名品牌,远销全国各地。

以实干立业,兑现脱贫致富诺言。“2020年,我们东养村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这是陆秀缎对东养村1600余名群众立下的庄严承诺。陆秀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为带动田东县更多农户致富,她毫无保留地向群众传授芒果管护技术,是当地群众眼里勤劳的“糖蜜蜂”。在她的引领带动下,东养村芒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销售收入1.83亿元。2020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东养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目前,芒果种植已经成为东养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各家各户都盖起“芒果楼”,购置轿车、建造别墅等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东养村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陆秀缎兑现了当年立下的庄严承诺。

以真诚待人,赢得群众信任。陆秀缎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她不计个人得失,用爱心善举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她动员爱人到林逢街开办农资店,为种果农户供应化肥农药。一些困难的乡亲,都能在店里享受折价优惠。农资店每年都赊销农药化肥,最多的一年赊销了200余万元。

陆秀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曾馥平

图片

曾馥平,男,汉族,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

一句承诺,就是26年的坚守。从中科院到贫困山区,曾馥平远离繁华都市,扎根山区,从不言退,首创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肯福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喊他“真扶贫的好兄弟”。

“您放心,我是共产党员,是党派到环江扶贫的。我答应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这是26年前,曾馥平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调研时,在农户家中对一名毛南族老乡作出的承诺。然而,就是这个承诺,让他一待就是整整26年。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是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94年7月,而立之年的曾馥平远离爱人和3岁的女儿,只身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担任县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便扎根在毛南山乡,走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曾馥平有多次机会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但对毛南山乡贫困群众的牵挂情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26年的坚守,见证了山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曾馥平率先在环江首创移民搬迁“肯福模式”,带领移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甘蔗、畜禽等产业。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万余元。该模式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肯定,也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经验。

26年的坚守,让山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县石漠化严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曾馥平带领团队提出“山上种树、山下种果、地种牧草、栏中养畜”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既解决畜粪问题,又能解决肥料和水土流失问题,这样“双赢”的模式使百姓收入逐年攀升。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目标,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先后在当地启动实施,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曾馥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2名)


杨  宁

图片

杨宁,女,苗族,198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杨宁2010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大学生村官。多年来,她心系家乡、默默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带领苗胞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丽嬗变。

她是脱贫攻坚的带头人。江门村地处深山、信息闭塞,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余元,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偏远村庄。2010年,杨宁大学毕业后,放弃进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起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通过原始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杨宁把全村脱贫目标定在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和竹子加工业,并将“土特产”通过网络等方式销往各地。随后几年,杨宁积极动员贫困村民种植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办“苗阿嫂”品牌。2016年,杨宁联合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至2020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余万元。杨宁助推江门村销售特色农产品15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打破江门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现状。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她依然选择继续留在基层一线。经过10年努力,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她是留守儿童的“大家长”。安陲乡大多数留守儿童往返走路到乡里读书,每天都需要大人早上送中午接、下午送晚上接。为解决村民接送孩子上学问题,杨宁将自己家建成“留守儿童之家”,每月抽出空闲时间将留守儿童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辅导学习、作心理疏导等,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真心、真诚和实际行动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让爱心种子遍洒苗山大地、生根发芽。

杨宁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梁小霞

图片

梁小霞,女,汉族,1992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梁小霞选择挺身而出,毅然逆行,奔赴前线。她不顾自身安危,连续奋战,牺牲在抗疫战场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医者救死扶伤的奋斗篇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当医院支援湖北的倡议书一发出,梁小霞第一时间向院党委递交请战书,主动报名要求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虽然没能成行,但她没有放弃争取,再次主动请缨支援湖北。这份坚定与渴望,感动了院领导,让她加入了预备队。2月21日晚,她和队友们抵达武汉后,经过一天的休整,23日便投入到培训中。在24日下午即将结束培训的时候,梁小霞接到24日晚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的通知。她简单吃完饭后,立即返回宿舍收拾随身物品,穿上人生第一片成人尿不湿,在酒店门口等候集合……

一开始,梁小霞便遇到难题。她发现最基础的扎针也会因护目镜和手套的影响变得异常艰难,于是便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盲穿技巧,很快便熟练完成无失误扎针。从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护理,到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梁小霞都认真细致地将每项工作做好。每次当班的4个小时里,她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完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80多岁的高龄患者,全家均被感染,收治在不同医院,老人情绪十分的低落。梁小霞得知后,主动给老人喂饭、清洁、陪伴。老人感动地说:“有小霞在,我就重新燃起了希望!”

2020年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隔离病区工作时,因劳累过度突然晕倒,昏迷不醒。经过近90天全力抢救,梁小霞还是永远离开了她钟爱的护理事业,年仅28岁。“感谢您为我们拼过命!”梁小霞所做过的一切,永远被人民记在心底。

梁小霞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2名)


唐翠玉

图片

唐翠玉,女,瑶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妇联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后,先后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邻里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与村里的青年教师蓝如川结婚后两年,瘫痪在床的婆婆蓝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于丈夫在茶油小学任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由唐翠玉一个人承担。每天,唐翠玉白天给婆婆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头发,时常为婆婆翻动身子;晚上,为方便照顾,她和婆婆睡在一起。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县寻医问药。当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岩滩镇买药回来时,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产。为减少婆婆病痛带来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样一样地变卖,并向熟人借钱,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绿叶爱心家园”,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和附近无人照顾的81位乡亲,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顾的贫孤儿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学。

唐翠玉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廖木森

图片

廖木森,男,汉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安平镇中庆村村民。

虽然年幼意外受伤失去左臂,他却活出精彩的别样人生。作为一个特殊的12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扛起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当地群众称为“独臂侠”。

孝老爱亲,独臂撑起一片天。12岁那年,廖木森由于意外受伤,左臂不得不截肢。此后20年,为还清外债和维持生计,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廖木森身上。从左臂袖管空荡荡出院那天起,他就立下决心,绝不向命运低头,紧随母亲一起耕田种地,照顾患有眼疾的爷爷,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成人。结婚后,他与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共同劳作和照顾父母、儿女还有弟弟一家共12口人生活起居。长期的贫困和父母亲的残疾,让他的一双儿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学会如何与孩子们沟通交流,教导孩子们感恩父母给予生命,希望孩子们像他尊重和爱护爷爷那样善待自己的父母,克服自卑心理。从此,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许多。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廖木森决心把握机会,掌握一技之长,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在派驻第一书记帮助下,他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他盖猪圈,购买猪苗,扩大生产。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于2016年年底提前脱贫摘帽。如今,廖木森的养殖场正常存栏母猪、大小肉猪70多头,年纯收入近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廖木森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孝老爱亲的“小爱”应当转化为帮助更多人的“大爱”。他决定扶好身边人,把爱传递下去。他手把手地传授同村的3户贫困家庭养殖技术。参加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回来,他又帮扶另外3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廖木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丨广西日报
编辑丨成栩娴
审核丨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