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系列之金属货币 银元银毫

2022-01-10 17:50:15

2022-01-10 17:50:15

点击观看视频


 

  在前几期的节目里,给大家讲述了一些关于纸币的故事,本期我们将为大家讲述关于金属货币的故事。1897年,梧州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与粤港贸易日益频繁,逐渐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外国银元、外省银元不断流入,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主币。下面我们就从银元说起。

银元打戳的用意

  这天,在梧州学院的博物馆里,陈宇思老师和往常一样,站在展示柜前和学生们讲述近代梧州市场上流通钱币的历史。陈宇思老师向大家介绍,广西没有铸过银元,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梧州市场流通的都是外国银元和外省银元,种类主要有鹰洋、站洋、法光、龙洋、袁洋和中山洋。

  鹰洋、站洋、法光都是外国银元。鹰洋铸自墨西哥,币面有鹰蛇花纹;站洋是英国在印度孟买及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铸造的银元,因它的正面是一个武士站立的姿态,被称为站洋。法光则铸自法属安南,也称印度支那银元。

  而龙洋、袁洋和中山洋则是我国的铸币,龙洋有光绪元宝和宣统元宝两种,背面均铸有盘龙花纹。袁洋,币面为袁世凯头像,背面有“壹元”两字,民间称之为“袁大头”;中山洋币的正面则有孙中山头像。

  梧州学院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史博士 陈宇思:“从我们田野调查的结果发现,从清前期开始,大量的外国银元就已经在西江流域各个镇上存在,而在晚清和民国就出现了一个高峰。有这样两种原因,第一种是旧中国金融主权的丧失,当时的外汇管理和外汇兑换业务基本上是没有的。第二种原因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赋役改革,白银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货币,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在白银的货币体系当中,重量是一个很重要的计量单位,老百姓拿到银元的时候,首先看成色,然后看重量,至于外形如何其实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据专家介绍,由于梧州当时出口大量的土特产和瓷器,而且梧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许多商品也经梧州出口,所以换来大量的外国银元。商民们并不考虑这些银元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只要成色好,重量足,就接纳使用。因此,外国银元能在梧州大量流通。

  陈宇思:“在银元上有一些凹凸不平的印记,这是一个打戳的印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打戳的印记?一是当时我们没有一个有序的外汇管理制度,这些鹰洋通过商人流通到钱庄里,钱庄拿到手后要做一个验货的标记,也有一个流通的标记,所以这个打戳的印记代表洋银进入我们的本地的金融民间机构里。打戳的同时也能验证一下货币的含银量和真伪。”

  当时,许多鹰洋和站洋都有打戳的印记,因为这些外国银元流通量很大,而且赝品率也比较高,所以进入钱庄时,都要经过检验打戳。外国的假银元通过商品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其实就是对中国财富的一种掠夺。

西毫成色不如东毫

  清代,光绪、宣统年间,银元、银毫已经开始流通。银元俗称大洋,银毫是银辅币的一种,俗称小洋。每10个单毫(一毫)或5个双毫(二毫)抵值银元1元。梧州地近粤港澳,是广西最早使用银毫的城市。梧州商民最早使用的银毫是英国在香港铸造的。至1890年,广东造币厂开工,铸造大量银毫,流入了梧州市场,使梧州商民养成了使用银毫的习惯。因为受广东经济的影响,银毫成为梧州市场流通的重要货币。

  广西始铸银毫于1918年,在南宁中府街设立铜元局,后改为广西造币厂。当年,造币厂的机器设备是从广东购置的人力机,铸造过程全靠手工操作,产量较低,且次品率高。

  1920年,广西军政当局向香港夏拔典洋行订购铸造毫币机一套。第二年,毫币机运到梧州,在锁龙桥三江二浙会馆内(现中山小学附近)安装。同年夏,粤桂军事对立日益紧张,机器并未投产,梧州便被粤军占领。造币厂址被军队占为营房,粤军陈炯明利用造币厂原有的设备铸造银毫,但这些银毫含银量很低,成色差,由于获利丰厚,陈炯明命人日夜加班赶铸。

  1922年,广西处于“自治军”割据状态,旧桂系头目之一的沈鸿英奉孙中山大元帅之令讨伐陈炯明,在梧州设立司令部。第二年,沈鸿英在梧州造币厂开铸二毫银币,式样花纹仿照东毫,但含银量不足一成,成色极差,一投放市场就遭到商民抵制。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梧州学院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余天佑:“广东生产的银毫叫做东毫,广西生产的银毫叫做西毫。就是我们广西双毫(二毫)在市场上不太受民众的欢迎,为什么呢?广东生产的双毫重量基本上与广西的一样,但在含银量上却有不同,广东的基本上都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有七成是银,我们广西的银毫含银量一般就是五成到六成。”

广西造币厂铸造嘉禾银毫

  1922年到1925年,广西各地连年鏖战,局势混乱,各自割据,军阀、豪绅、土霸、商人也私自设厂铸造银毫,含银量极低,充斥市场,金融紊乱,军政当局铸造的银毫,也达不到规定标准。各版西毫品种不同,质量差别很大,含银成色一般都在六成之下,私版西毫含银成色有的仅一成多一点,因此在市场流通时,常常引起纠纷,给商品交易带来不便。

  1925年5月,梧州因西毫质劣,充斥市场,发生了拒用风潮。上游的谷米、鱼肉、蔬菜、百货等因此不敢运至梧州。同年8月,黄绍竑任广西省政府主席,为巩固军事统治奠定基础,立刻着手大力整顿财政金融。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在梧州建立广西造币厂,收回各旧版西毫熔炼,取其银改铸嘉禾银毫,统一西毫流通。

  当年的广西造币厂厂址仍设于现中山路小学附近,直属广西财政厅领导。造币厂铸币是机械化生产,从市场收回的劣银毫改铸新毫,每日可铸5000元,如有生银接济搭配每日可铸10000元。允许商民随时参观,并由化验师公开验核成色。1926年8月,省财政厅向全省发出通告,广西造币厂新铸嘉禾银币,与广东造币厂生产的银币有同等价值。然而,即便如此,商民们对西毫还是不信任。

  余天佑:“梧州造币厂也可以叫广西造币厂,它生产的银毫的成色也是七成,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分析,拿去检验,但是成色这么高了,老百姓还是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就是习惯了,传统的思维就是认为广西的含银量都不足的,广东的含银才足,所以广西造的双毫大量被回收,铸成广东双毫。”

沈鸿英所造镍币流通较少

  除了银元、银毫以外,当时梧州商民还使用一种叫“镍币”的金属货币。镍币是一种辅币,面值较小,早期生产的镍币面值为5分,后来又铸造10分、20分面值的镍币。梧州最早开始使用镍币,是孙中山大总统到桂林视察时,为减轻广西经济负担,从广东调入了一批镍币。粤军陈炯明进驻梧州时,随军带入了广东铸造的5分镍币,在梧州市场开始流通。

  据专家介绍,1923年沈鸿英在梧州设造币厂时,除了铸造二毫银币外,还铸造了一批镍币,面值为半毫(即5分)。这种镍币现存较少。

  余天佑:“这个镍币生产的时间很短的,其实沈鸿英在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在梧州盘踞就是大概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黄绍竑就打来梧州了,所以镍币生产的时间短,生产的数量也不多。”

  1923年,沈鸿英在梧州发行了五万元广西临时军用票,但由于梧州商民不信任这种纸币,于是沈鸿英便决定铸造金属货币,其中就包括了这批镍币。

  梧州市场上流通过的镍币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1936年、1940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铸造的。专家告诉我们,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定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状况等。

  一枚硬币,一段历史。透过这些银元、银毫和镍币,我们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状况。而且货币研究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资料,当前相关专家在这方面正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记者丨余凯 陈浩 元宏铭 李永峰

编辑丨林嘉旋

审核丨叶扬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