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系列之百年大街 中山印记

2022-02-28 18:19:36

2022-02-28 18:19:36

点击观看视频

  “走进梧州历史,留下岁月印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走进梧州历史》。了解梧州历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筹划北伐曾三次驻节梧州,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梧州专门修建了中山纪念堂,而且市区里的公园、道路、学校、商场、市场等许多场所都以“中山”命名。如: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小学、中山商场、中山菜市等等。本期节目,我们将与大家聊一聊中山路这条老街的故事。

中山路的前身

  中山路这个道路名字,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哈尔滨、南宁、桂林等地都有中山路。梧州的中山路,定名于1930年,当时中山纪念堂建成,改北山公园为中山公园,同时也修建了中山路。

  中山路,北起文化路,南至西江一路,是梧州著名的商业大街,也曾是梧州最繁华、最宽阔的街道。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山路这个地方,在还没有修建成街道之前,却是一条臭水沟。

  据记载,清末时期,现中山路的这个地方有放生冲、锁龙桥和蕹菜塘等。这段描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汪清水、一座小桥、一片绿野构成的城郊美景。然而,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梧州市志办原主任 陈金源:“当时这里未成路,只有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实际上就在这个十字街头这里,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西江边,两边就是居民房,一般就是竹木屋,当时还有那些所谓蕹菜塘也好,什么塘也好,鱼塘也好,从旧二中那里到这里都是塘来的,农民种东西的,不是像一条路那样,塘一下雨就有水,就流到水渠,这边的水也流到水渠,老百姓的生活废水也流到水渠,所以就成了一条臭水沟。这条渠一般人是走不过的,那就在现在中山路口,就是地王广场那里和那边金铺那里有一条石桥,这条桥后来叫做锁龙桥。”

  直到1930年,臭水沟被填平,这里才有了一条路,定名为中山路。但中山路真正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城市街道,则是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街道两边的礼堂、剧院、酒楼、商场等建筑逐渐建成之后。

道教场所演变为文教之地

  位于中山路的中山小学,可能很多梧州人都不知道,中山小学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整条中山路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因为明代这里曾有一座有名的道家建筑——东岳庙。

  据史料记载:东岳庙,在县学西,明正德间建。万历二十二年修。康熙28年(1689年)知府陈天植修,47年通判张育重修。

  东岳庙修建的时候,梧州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当时,梧州为两广总督驻地的军事重镇,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为修建东岳庙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财力。同时,大批兵马驻扎,外来人员众多,而当时兴建的东岳庙,供奉的是泰山之神,就给大量的北方士兵、官员和商人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场所。

  古时的庙宇,很多时候会形成庙会聚集之地。明代,梧州商业发达,东岳庙建成后,一时成为道教信众云集之所,和民众聚集之地。

  东岳庙兴建的明代和重修的清代,均为中国科举制度盛行的阶段,梧州出现很多的学宫和私塾。取消科举制度以后,平民教学和普及教育蔚然成风,很多庙宇就成为一个较好的读书场所。当时的梧州学宫成为东学堂,冰井寺成为了教学场所,东岳庙也在1923年开展办学,同时兼具供奉道教神灵的作用。

  抗战时期,梧州很多建筑遭炸毁或炸损,东岳庙也不能幸免,在战火中遭到了严重损坏,办学也受到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曾名为第十小学、学德路小学。后来,为纪念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1990年由梧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山小学。

中山路的百年老字号

  中山路与大东上路的交接路口,在那里有一栋楼房,这栋楼房的三楼有一家餐厅,叫老粤西楼梧州特色菜餐厅。老梧州都知道,粤西楼是梧州的老字号,它曾是一个综合餐饮和旅宿的酒楼,以招牌菜——纸包鸡而闻名。说起纸包鸡这道菜,它的历史也很久远,最初它的产生并不在粤西楼,那么纸包鸡为何会成为粤西楼的招牌菜呢?这还要从粤西楼的历史说起。

  粤西楼最早开设于1916年,在小南路26号,主要经营餐饮,广东籍店主李瑞庭、陈铁和、林星南都是深谙抓住特色经营招客之道的行家,他们注重门面,结交名流,聘请高厨,广集菜谱。当时,酒楼的厨师移植了同园翠环楼酒家的“纸包鸡”改名为“粤西楼纸包鸡”。

  陈金源:“因为当时的广东督军叫陆荣廷,他在梧州招待一批高级的将领、官员,当时梧州其它菜都点到了,但当时梧州最有名的就是纸包鸡,他就点了这个菜式,这道菜有粤菜的特点,也有广西少数民族制作的特色,但在梧州当时影响广西的,正因为陆荣廷召开那个高级将领和官员的宴会,大家就尝了粤西楼的纸包鸡,一下就轰动起来了在梧州,影响广西,也影响到广东。”

  当年,不少粤港澳显贵就专门到梧州品尝粤西楼的纸包鸡。据说,曾独揽广东军政大权的陈济棠,甚至还动用飞机运送纸包鸡来招待贵客。

  1933年,粤西楼歇业,其中原因史料没有记载。直到1984年,市饮食公司恢复粤西楼名号,在中山路建7层楼高的酒楼,经营早、午、晚茶饭市,包办宴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各种新式餐饮频出,粤西楼和许多老酒楼一样,失去了昔日的光辉,粤西楼的这栋楼房被分租出去,经营其它门类。至今,在原粤西楼的这栋楼房的三楼,在老粤西楼梧州特色菜餐厅,人们还能品尝到有名的梧州纸包鸡。尽管餐饮文化跟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变迁,但传统的美味还是代代相传。

中山路的人民礼堂

  中山路与南环路交接处的路口,我身后的这座建筑是国泰广场,以前在这个地方有一座人民礼堂,人民礼堂的南侧还有一座人民艺术剧院。据记载,这两个场所都是1956年,我市为了扩展文化设施而修建的。

  人民礼堂座南向北,面对文化路。当年这个地方是梧州有名的剧院,曾接待自治区内外,包括香港130多个艺术团体演出,也是我市各种全市性大会召开的重要场所。

  陈金源:“因为它在梧州来说,甚至在广西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演出场所,能容纳1700多人,很多的,这是一个,第二个,它是开会,大型的会议,上千人的会议, 如梧州市政府、市委开会,以前呢,其它地方都没有这么大的会场,所以上千人的会议都在那里开。”

  人民艺术剧院是与人民礼堂同步兴建的,座西向东,规模比人民礼堂小一些,曾接待广西区内外各种文艺团体演出1200多个。该剧院在1978年后,拓展了录像、卡拉OK及“剧团之家”招待所等多种经营项目。

  继人民礼堂和人民艺术剧院之后,我市在中山路现中山小学的南侧又兴建了海员俱乐部,海员俱乐部最初也是剧院,后来又增加电影、录像、桌球、卡拉OK等娱乐项目。

  纵观中山路的历史,这里既涵盖了道教文化,孕育发展了文教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山路也成为了梧州人娱乐购物的商业大街,不仅有酒楼、剧院,还有当时梧州早期的大型商场之一的中山商场。如今,这些老剧院和老商场虽然已经消失了,原来的建筑有些已经被拆除并建起新的商厦,有些则重新装修改为经营其它门类,总之,中山路正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地刷新。


记者丨余凯  陈浩 李永峰 元宏铭

编辑丨熊迪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