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梧州历史】《拾遗•记忆》:地名寻踪 牛街牛巷

2021-12-27 19:39:18

2021-12-27 19:39:18

点击视频观看精彩内容


  牛皮巷、牛骨巷、牛屎码头、……在梧州河东的老城区,散落着不少带有“牛”字的街巷,溯其渊源,多有掌故。本期的《拾遗•记忆》让我们走进这些地点,了解它们名字背后的故事。


曾经的牛圩“牛栏山”

  说起梧州带有“牛”字的街巷,叶权生、吕广荣这两位老梧州再熟悉不过了。

原北山饭店,曾经是梧州一个非常有名的建筑,而在它对面的“牛栏山”却鲜为人知。

  市民叶权生、市民吕广荣:“ 曾经四乡来的牛都集中到这里卖,这里是牛圩,距离北门很近。把待售的牛运到这里进行买卖,外地人都知道这一带是卖牛的地方。梧州是广西货物的集散地,咽喉部位,所以都集中在这里,这里还是三江水口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市场。”

  “牛栏山”现在的位置在北环路东四巷,山上曾经卖牛、养牛的历史痕迹在大多数人眼里早已模糊,而住在山上市民却对他们儿时,山上的一草一木记忆犹新。

  市民:我们小时候就绕着屋子,平台上有个大水池,这个水池就是消防池。因为山顶没水,所以用来消防蓄水,但我们上来的时候已经不再蓄水。这条路面也全部裂开了,原来有个社亭,是专门用来供神的,社碑就在横巷,一块石碑,就在鸡眼石那里,没人动这块石头。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到大。

  在清代,梧州府的人口只有10万人,出了梧州城北门外便是人烟稀少的山坡、荒地,牛栏山紧挨府河(今桂江),又在城外,在这里存养活牛既不扰民,也方便运输。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梧州这些牛商们的精明和地道。今天“牛栏山”这地名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那句“疏过牛栏山”的老话偶尔还会被梧州人用来形容关系的亲疏,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方式的记忆吧。

最难听的地名“牛屎码头”

  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广西以至大西南进出口港口城市。当时,出口主要商品是一是涂料(桐油、桂油、茶油),二是牲畜、三是柴碳。在历史上,牛一直是广西较大宗进出口产品,有水牛、黄牛,其中黄牛占60%,广西各地的牛运到梧州后,再用船运往粤、港、澳以及东南亚。当时,商人从各地购买活牛后运回梧州,这些牛先拉到“牛栏山”圈养,一部分在当地出售,另一部分则出口。这些牛出口时,从牛栏山一队队拉到西江与桂江交界的码头下船外运。待运时,往往留下一堆堆牛屎,后来,这个码头便叫“牛屎码头”(今鸳江码头)。

  牛栏山的一部分牛会通过水运卖到其他地方,那么刚才我就沿着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来到了曾经被叫做“牛屎码头”的地方,为什么会被叫做“牛屎码头”呢?

  市民叶权生、市民吕广荣:这里是小南路口,河边就叫牛屎码头,也可以叫三乡码头,运牛也可以。这里曾经是一片河滩地,农民们主要的肥料就有垃圾泥、猪粪、牛粪,捡来的猪粪和牛粪都在这里晒着。我们小时候也看见过,有人把这些粪料堆放在这里晾晒,晒完后就卖给农民当肥料。牛拉过来的时候还没有船来,就把牛放在这里等船,等的时间长牛必然会排泄,路过的人知道这里有股牛屎味,这是很大的一个特点,所以就叫牛屎码头。解放后,城市里的粪便,环卫队收完后,沿着槽导入专门的艇(屎艇),这里是相对比较集中的,是这里的一个特点。

牛骨巷:买卖牛骨一条街

  广西各地的牛运集梧州后,除出口外,便是屠宰上市,供应达10万人口的梧州市民食用。到20世纪初,梧州已有屠牛场、牛皮厂、制革场。与此同时,梧州出现与牛有关的市场:牛肉市场、牛皮市场、牛骨市场、牛皮制品市场。牛肉市场在中山菜市和桂北菜市,牛骨市场在小南门房巷,叫牛骨巷(今小南路西一巷)。

  市民叶权生、市民吕广荣:以前这里有个城墙门叫小南门,而这里就属于城墙外,当时那些牛骨都集中到这里分拣,牛骨在以前用途很大,解放以前一直都拿牛骨、猪骨制作牙刷柄,销量很大,牛骨一直集中到这里形成集中点,因此称作牛骨巷。经过集中分拣后,需要什么部位,要制作牙刷柄、梳子或者其他物品,分好部位包装,就会有人买。游泳池上边有个牛骨粉厂,实际上是把零碎的牛骨打磨成粉,也可以做各种原材料。” 

曾经很有名的梧州牛皮制品

  牛皮巷,清末《苍梧县志》中已有记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牛皮巷分上下巷(今南中路西一巷),其得名是因梧州出现牛皮行业市场而来的。

  骑楼城现在在整治,牛皮巷也属于其中一部分,我身后这条街就是牛皮巷。

  市民叶权生、市民吕广荣:“ 当时在牛皮巷集中收购牛皮,因此百姓就叫这里牛皮巷,从几十年前一直叫到现在,解放后就不再收购牛皮,改为手工业集中的地方。当时梧州的牛皮制品很出名,例如皮鞋、皮箱等,这里就是牛皮的集散地,梧州有个典故,是关于梧州皮革厂制的皮箱。梧州有位去北京开会的人,会议空闲期间逛当地市场,看见商场皮箱很漂亮,就买了个回去,一回到旅馆就发现原来是梧州出品的,这位去北京开会的代表是印刷厂的职工,是实际能查得到,证实梧州的皮箱很出名。

  当时,在牛皮巷上市的牛皮,多是广西黄牛皮。广西黄牛皮毛孔小,色泽好,拉力强,是制革的优质材料。20世纪50年代,梧州的革履业实现合作化,成立了梧州制革厂,生产皮鞋皮箱,产品远销苏联、东欧和非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70年代,牛的出口大大减少,而牛皮巷也成为梧州的一个有趣的地名。

  这些与牛有关的街巷、码头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当年广西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正是由这样的一条条街道、巷口、码头所筑就的,现在,我们更应该多去关注它、珍惜它、了解它。

记者|黄武裕  陈浩  张朝 元宏铭

编辑|潘嘉敏

审核|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周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