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忆》:一方府衙 和平史韵
梧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老街是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沧桑岁月的见证。和平路历史悠久,市委旧址、“和平粮店”“西门口”是许多梧州人抹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走进和平路,去感受这条街那些久远却又历久弥新的往事。
和平粮店 老字号早餐
主持人张朝:“早上8点,和平路许多地道的早餐店已经开门了,和平粮店就是其中的一家,它是许多老梧州喜欢去的一家早餐店。和平粮店是梧州地道早餐店里的一家,这里的包子很有筋道,吃起来非常香,所以许多老梧州喜欢来这里买早餐,是有他的道理的,这里的粥也非常好吃,据店家介绍这里的粥品就没有不好卖的,和平粮店的特色早点,除了这些叉烧包、冰肉包等包点外,还有马蹄糕,据店家介绍,马蹄糕是她们自己制作的,以糖水混合荸荠粉蒸制而成,我尝试了一番,和店家介绍的一样,非常清爽,软、滑、韧兼备,味道香甜,大家知道它的价格是多少吗?两块钱非常实惠,如果你想来尝一尝,一定要记住要趁早,不然很快就会卖光了。”
和平粮店前身是国营粮店,改革开放后,改制变成私营企业,原先是卖米和早点,到了现在就成了早餐店。
和平路分为南北、东西走向两段。根据书籍上的记载,和平路的南北走向段在清代称为府巷,即现在的六一幼儿园和梧州市第二幼儿园一带,就是那时候的府衙所在。民国25年,府巷被改称为博爱街。而和平路东西走向段就曾被先后称道前街、县前街,民国25年改称为大西街,从前的县衙就在如今的和平小区。到了1953年,博爱街与大西街合并,和平路由此而来。1951年,梧州开展民主改革,并在1953年重新命名了一批新地名,和平路有“热爱和平”的寓意。在明清以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平路与民主路一带依然是梧州市相对集中的行政区域,有不少机关单位都曾在此处设立了办公地点。
坐镇一方的市委旧址
张朝:“和平小区,现在还有许多老梧州习惯把这里叫做市委旧址,院门的这棵大叶榕叫做黄葛榕,已经有370多年的历史,他的树身高达30米,胸径3.57米,灌幅直径43米,为广西现存最大的大叶榕之一。”
中共梧州市委原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蒙国彦:“这里的环境,最有历史意义的就是三棵300多年的老榕树。大榕树下,当年很热闹。当时退休的很多人,都习惯聚在榕树下聊天,你看现在榕树下还有桌椅、石台石椅。原市委的布局,这个地方一直进去里面,叫工字楼,工字楼就是旧时人大办事的地方,当时门口在这边,这里有一栋红楼,是宣传部,那边高层建筑当时是一个球场,进去里面办公的地方,就是市委的办公室,工字楼后面又有一栋红楼,有个四层楼,当时是市委常委住的宿舍,再进去操场后面有一个假山水池,水池后再进去才是市委办公室办公的地方。”
和平路,一不居于城市中心,二前后都没有靠山,但是无论是以前的府衙、还是县衙,甚至后来的市委,为什么坐镇一方的官衙驻地会选择这么一个地方?
市史志办原主任陈金源:“这个地方对于梧州万秀区来说,是在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位置。苍梧县成立以后,这里成为了一个中心位置,第一,位置靠近江边;第二,虽不靠山,但附近也有北山、白云山;再一个,这里处于城中心,所以一直以来,无论以前府衙基本上设在这里。1949年梧州解放军进城时,从城北经过现在的桂林路、四坊路,到四坊路,刚好是西门口转进去这一块,就到现在旧市委这个地方了。当时为什么要转到这里来,因为当时国民党的苍梧县政府驻地,我们也有两个地下党员潜伏在苍梧县政府里面,所以里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控制住,解放军一进城,马上进驻这里,进驻后马上成立了军管会,1950年市政府、市委相继成立,市委就进入此地,市政府在1950年在大中路现在的交通银行建立,所以选定的地方是按地理位置、政治中心的角度考虑的。”
1950年至2006年间,和平路依然是梧州市相对集中的行政区域,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梧州市政协都曾在这条路设办公地点。直到2006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地点才一起迁到了新兴三路的梧州市联合办公大楼。
和平路上的梧州府衙 西门口
张朝:“从和平小区门口对面的街道,往上走一段路,就到了民主路小学,而这里就是梧州府衙的所在区域,也是梧州明、清两代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的府衙驻地。1978年6月,这里曾挖掘出一只长2米、高1.7米,是明成化年间雕刻的红粉石狮子,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清嘉庆七年的布告石碑,石碑的名字好长,也不容易记,叫‘奉宪禁革平桂倒扒船杂差’,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了这里曾是梧州府衙的所在地。”
四坊路、九坊路与和平路三路交接十字路口,市民通常把这里叫做西门口,而在不远处的码头,梧州人称之为西门口码头。从这张图我们依稀看到当年梧州城“西门”的大概样子。
追溯“西门口”的来历,要从梧州古城变迁说起。 梧州是广西最早建城的城市。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尉赵佗乘势而起,统一岭南,并于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后又封族弟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建苍梧王城,不过,这座苍梧王城仅是一座小土城,宋开宝元年(968年),梧州城始建砖墙,《苍梧县志》记载:“宋开宝元年建,初砌以砖,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辟四门。”
梧州的城规模以雍正年间最为宏伟,城高2丈2尺,周长9里,开设有五个城门,还在城墙的东、南、西三面,疏浚有护城河。西门是原来的西江门所在处,并因此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口码头”又被称为“中山码头”,这个名称的由来,与孙中山先生有关。梧州作为两广地区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的城市,在军阀割据的年代,成为“出巡桂省,督师北伐”的临时指挥中心。1921年至1922年间,孙中山为筹备北伐事宜,曾三次驻节梧州,并曾在西门口码头登岸。
陈金源:“1921-1922年孙中山三次驻节梧州,在梧州筹划北伐,统一全国;这里1921年的时候属于国民党驻地,国民党市党部就设在现在码王街这里,孙中山在市党部发表演说,说明北伐原因和意义,在这里收获了钱粮、部队,准备沿江出发;再一个也巡视了梧州准备,如系龙洲、白云山、阜民路,也在梧州实施了一下政令,基本上梧州就是围绕筹备北伐而建设的。”
张朝:“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上各类视频、文章都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资源,观赏老街、看非遗、品小吃的旅游模式正在渐渐升温,进一步持续唤醒了‘老街’活力,也希望梧州有更多的古老街巷进入大家的视野,更好的保护和品味它。”
记者丨 黄武裕 陈浩 元宏铭 张朝
编辑丨杨俏汶
审核丨莫丽标 杨子雄
监制丨周春波